來自浙江新聞客戶端
浙江代表委員熱議“兩高”報告——守護新時代的公平正義
本報記者 翁浩浩 呂玥
闊步新時代,司法機關如何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元需求,守護公平正義?如何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保障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3月10日,我省全國人大代表、住浙全國政協委員分別審議和討論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和最高人民檢察院工作報告。
平安中國、互聯網法院、公益訴訟……一個個鮮活的名詞“跳”進了代表委員們的心坎。大家一致認為,“兩高”報告是旗幟鮮明講政治、服務大局有作為、深化改革提效能、司法為民促公平的好報告。過去5年,“兩高”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不斷提升司法質量、效率和公信力,為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提供了有力司法保障,為深入推進法治中國、平安中國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優環境
為高質量發展加把勁
依法審理經濟領域各類案件,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營造良好法治環境。
——摘自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
服務保障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平等保護各種所有制經濟產權,依法甄別糾正產權糾紛申訴案件,保護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
——摘自最高人民檢察院工作報告
全國人大代表、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李占國說,“兩高”報告充分印證了5年來人民司法工作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和發生的歷史性變革。過去5年,人民法院全面加強政治建設,詮釋了絕對忠誠的政治品格,審判工作成效顯著,服務大局力度明顯加大,司法改革取得歷史性突破,以網絡化、陽光化、智能化為特征的智慧法院初步形成。浙江法院探索設立世界首家互聯網法院,使打官司一次也不用跑成為現實,是司法領域“最多跑一次”改革的引領者。
全國人大代表、省人民檢察院檢察長賈宇認為,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法院、檢察院緊緊圍繞改革發展穩定大局,切實履行維護國家政治安全、確保社會大局穩定、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保障人民安居樂業的主要任務,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最高檢圍繞經濟發展新常態、“一帶一路”建設、非公經濟發展、科技創新、健康中國建設、產權司法保護等,連續制定10余個政策指導和服務保障意見,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力的司法保障。
“許多客商都對我說,浙江很講法治精神,辦事有效率,在浙江投資創業很有安全感。作為省屬國有企業代表,我強烈感受到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經濟越發展,越要重視法治。法治就是投資軟環境、經濟軟實力。”全國人大代表、浙江省建設投資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沈德法說,企業是社會財富的主要創造者,司法機關是公平正義的守護者,兩者都是現代化建設的主力軍,“希望法院、檢察院能多深入基層、走進企業,宣傳法治理念,把預防職務犯罪關口前移,同時進一步維護企業的合法權益,與企業共建清廉浙江。”
促改革
守護公平正義生命線
確保如期實現“基本解決執行難”目標,堅決攻克這一妨礙公平正義、損害人民權益的頑瘴痼疾。
——摘自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
推動刑事、民事、行政檢察工作全面發展,加強人權法治保障,有效防范冤錯案件,堅決維護司法公正。
——摘自最高人民檢察院工作報告
“‘兩高’報告顯示,過去5年,公正司法邁出重大步伐,司法體制改革有效實施,司法公信力明顯提升。這充分體現在符合司法規律的體制改革,圍繞國家戰略、以人民為中心的多元舉措和擁抱信息科技的智慧法院、檢察院建設上,讓我們對實現2018年的工作目標非常期待。”在全國政協會議分組討論會場外,全國政協委員、省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朱新力向記者分享了自己的心得。
朱新力委員認為,我國司法機關在推進司法公正上邁出堅實步伐,這得益于一系列司法體制改革舉措的有效實施,如推進司法責任制改革,落實法官、檢察官員額制;深化法院組織體系改革,最高人民法院設立6個巡回法庭等。改革越往后,越有難啃的硬骨頭。要進一步破題,就需要司法體制改革與信息科技應用深度融合,為世界司法文明作出中國探索。
過去5年,司法體制改革取得歷史性突破,立案登記制、司法責任制等具有“四梁八柱”性質的改革主體性框架基本確立。代表委員們認為,這些都為公正司法提供了堅實基礎。
“過去5年,司法體制改革不斷深化,確保權力在陽光下運行,讓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了司法公平正義。”全國政協委員、浙江天冊律師事務所管理合伙人黃廉熙對此深有感觸。
黃廉熙委員說,司法機關在“基本解決執行難”方面的成績明顯。就在全國兩會召開期間,臺州兩級法院在全省率先啟用智能送達平臺,引起廣泛關注。“事實上,浙江在這方面的改革推進力度很大。”她說,過去5年,我省加強失信聯合懲戒,落實限制招投標、乘坐飛機高鐵等措施,讓失信被執行人“一處失信,處處受限”,“希望司法機關能更進一步,確保如期實現‘基本解決執行難’目標。”
更讓黃廉熙委員振奮的是,“兩高”報告對律師作用的重視和發揮,著墨越來越多。如“聯合司法部開展刑事案件律師辯護全覆蓋試點,開展法律援助值班律師工作”“制定保障律師執業權利的規定,建立律師服務平臺,方便律師參與訴訟”等。
更智慧
滿足多元化司法需求
持續深化司法公開,加快建設智慧法院。
——摘自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
加強過硬檢察隊伍和檢察工作智能化建設,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努力創造安全的政治環境、穩定的社會環境、公正的法治環境、優質的服務環境。
——摘自最高人民檢察院工作報告
去年8月18日,杭州互聯網法院正式掛牌成立,成為全球首家互聯網法院。
今年1月,寧波兩級法院全面上線運行“寧波移動微法院”,老百姓在手機上也能打官司,上線以來已處理各類案件1萬余件,廣受法官和當事人歡迎。
在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所長黃政仁看來,這標志著互聯網法治邁入了一個嶄新時代。“從會前調研情況和實際效果來看,這種‘移動互聯網訴訟’新模式,有效解決了傳統審判中的訴訟成本高、案多人少兩個突出問題,或將成為法院審判模式創新的一個重要方向。”黃政仁代表說。
全國人大代表、衢州市柯城區人民醫院急危重癥中心主任陳瑋的另一個身份,是柯城區法院監督員和調解員。她注意到,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提出,推進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和案件繁簡分流。“要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矛盾糾紛的化解,充分發揮在線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作用,打造智慧法院,借助互聯網提高審判執行效率。”陳瑋代表說,當下,柯城區法院正試點推廣在線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平臺建設,“我理解,這是‘楓橋經驗’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的創新和發展,正所謂‘遠隔千里解矛盾,足不出戶化糾紛’。”
全國人大代表、萬豐奧特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陳愛蓮也感受到了家鄉司法機關的新氣象:近兩年來,紹興中院和越城區法院先后成立了全省首家環境資源審判庭和“24小時自助法院”。“互聯網時代,企業更需要保護自己的人才和商業秘密。”她建議,在加強商業秘密保護方面立法,提高企業商業秘密的保護水平,從而提升中國科技和商業管理的競爭力。(本文轉載自浙建集團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