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組:洪凱文、趙玉晗、楊憶
采訪時間:2022年9月5日
采訪對象
沈小和,1947年9月生,1979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浙江一建第一工程公司原主任工程師,曾獲1995年、1996年、2000年集團優秀共產黨員稱號,發表獨立或合著論文5篇,申報專利1項。曾出國建設伊拉克薩瑪瓦住宅小區、伊拉克巴格達加德里亞小區等項目,參與筧橋機場、華東勘測設計大樓、之江飯店、杭州天成絲織廠等工程建設。
采訪組:沈老,您好。能簡單講講您的工作經歷嗎?
沈小和:我是1969年3月從浙江省建筑工業學校施工專業畢業,進入浙江一建第三工程公司泥工班組做了三年泥工。這以后,我又在事務長、料工、材料、采購等工作做了一段時間,最后回到技術崗位。
回到技術崗位以后,我參與到華東勘測設計大樓、之江飯店、杭州天成絲織廠、杭州市工商銀行金融大樓等工程,分別擔任第六工程公司、第一工程公司的主任工程師。在這期間,我也一直在鉆研技術攻堅,總結施工檢驗,發表獨立或合著的多篇論文,申報專利1項。
采訪組:您在泥工班組從事泥工工作的時候,有哪些讓您印象深刻的工程呢?
沈小和:我做泥工最后一個工程就是筧橋機場,這個項目是為了尼克松訪華特意建造的。1971年11月8日,中央批下工程,11月13日,一建工人就進場施工了,要求3個月完成任務。
那時候一建人一刻不停搶進度24小時三班制工作,連元旦那晚都燈火通明。當時要求立體操作,候機大廳里又要做地面,又要做墻面,還要同時做平頂,所以我們就想了個辦法。架子工在搭滿堂腳手架的時候,在每個架子立桿下面都用扣件鏈接了一根短立桿,等下面地坪鋪到該立桿的位置時,就把短立桿收起,等該部位地坪做好以后再把短立桿放下來接上。粉刷室外大踏步,當時施工的時候是冬天,石屑水泥砂漿干得慢,沒辦法做斬假石。所以我們就在需要做斬假石的大踏步范圍搭了一個棚子,在棚外面裝了鍋爐,把暖氣通進棚內,提高溫度,保證斬假石踏步按計劃完成。可以說一建在建造筧橋機場的時候,為了提升工作效率縮短工期,我們浙江一建的工人想了很多的小妙招,用3個月時間搶出了“筧橋速度”。
采訪組:能和我們聊一聊出國到伊拉克做工程的經歷嗎?
沈小和:當時是我帶著97名工人,1985年1月10日從杭州乘火車到北京轉機到達伊拉克薩瑪瓦,參與當地住宅小區內外裝飾工作。
該項目一共有50棟3層住宅,有兩種戶型,一種是12戶一幢,另一種是6戶一幢,一共是456戶。這個項目雖然都是3層樓,但是外腳手架有5排,三個架子工拆拆搭搭時間來不及。我當時看到現場有兩臺汽車吊,所以我就和架子工商量了一個辦法。一邊的工程做好以后,架子工就馬上把外架分段拆開,保留橫排的連接部分,然后把分段的架子用鋼絲繩作臨時固定,用汽車吊吊到下一棟需要施工的外立面部位,將分段的外架連成整體固定后,就又可以繼續使用了,我們的架子工工作效率也大大提高。當時伊拉克的監工過來看到我們如此操作也覺得非常震驚。
采訪組:能講講您在從事工程技術管理工作數十年中的技術創新嗎?
沈小和:技術創新還是比較多的,只有不斷提高技術水平,才能為國家和企業作出更大的貢獻。我在第六工程公司做主任工程師的時候,參與到杭州天成絲織廠項目的施工,天成絲織廠當時是屬于大跨度工業廠房,噴織車間橫向軸線凈跨31.2米,這中間沒有一根柱子,大梁截面2.1*0.4米都是用鋼筋混凝土預應力結構做下來的,這在當時非常少見。
當時東西方向的樓面次梁,每根梁設二根無粘接預應力筋,橫向每根大梁布設6束有粘結預應力筋,采用二端張拉,而三層柱子預應力筋下端將預應力筋端頭壓花后直接埋入柱砼內,柱頂預應力筋單頭張拉,該工程設計當時還專門作了微振分析。那個時候,為了做好這個項目,我們特意到柳州把張拉設備采購進來,又到上海去學習預應力張拉施工工藝,甚至在張拉之前,我們還請了柳州廠專業張拉隊的兩位師傅來作技術指導。當時這個工程影響還是蠻大的,很多設計院、施工單位都派專業人員前來參觀學習,這項設計成果還獲得了1994年聯合國TIPS中國國家分部“發明創新科技之星獎”,工程竣工后我把施工經驗總結寫成論文,發表在1994年第5期《建筑施工》雜志上。